首页>滚动 > >正文

“美国风险”加剧全球经济困境:保护主义扭曲“双链”

德国经济研究所(GEI)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德国吸引商业投资的能力去年出现了"惊人"下降,资本外逃达到了创纪录的规模。

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数据,去年有超过1350亿欧元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出德国,而流入德国的只有105亿欧元。两者间的差距达到有统计以来的最大值。


(相关资料图)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截图

报告指出,除了能源价格高企和熟练工人日益短缺的因素,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等政策所提供的巨额补贴极大吸引了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企业投资,加速了投资从德国的外流。

而德国央行今年4月发布的报告已经给出了同样的结果:去年德国直接投资净流出量已升至创纪录高位。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5月发布的研究报告也显示,去年德国仅获得了832项新的绿地投资(新建投资),相比2020年的930项和2021年的841项逐年递减。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报道截图

"不友好的朋友"给欧洲带来了什么

德国走到这步田地,与挑起乌克兰危机的美国直接相关。

去年2月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后,欧洲在美国的裹挟下一步步切断了与俄罗斯的能源联系,使得传统上对俄能源依赖严重的德国能源密集型产业因生产成本高涨而纷纷减产甚至停产。

更让德国欲哭无泪的,是"美国优先"的乘人之危。

去年以来,拜登政府相继出台《两党基础设施法案》《芯片与科学法案》《通胀削减法案》等保护主义贸易投资政策,围绕优势产业和新兴经济相关领域的产业链、供应链大做文章,试图借助本国低廉的能源成本和优厚的财政补贴,让优势制造业回流早已产业空心化的美国本土,以实现美国的所谓"再工业化"和"就业安全"。

特别是《通胀削减法案》,将"在美投资、在美制造"设定为电动车相关产业获得高额补贴的前提,立竿见影地吸走了德国以宝马、大众为代表的优势制造业产能。

△路透社:根据德国工商联合会今年早些时候对全球范围内2400家活跃企业的调查结果,多达10%的德国企业计划将关键生产线转移到其他能源价格较低的国家,美国尤其受到青睐。

德国伊弗经济研究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德国6月商业景气指数从上月的91.5大幅下降至88.5。

在四项指标中,制造业的商业景气指数明显恶化,已跌至去年1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路透社报道截图

另据该研究所此前发布的夏季经济预测报告,今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同比下降0.4%,降幅高于今春预测的0.1%。

△路透社报道截图

种种迹象显示,德国这个欧洲最大经济体或已开始步入"去工业化"进程。

而德国的遭遇,也是整个欧洲的缩影。

△全球经济研究网站MishTalk:德国的"去工业化"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削弱欧盟。图表显示,德国2023年经济前景在七国集团(G7)中最为糟糕,也是唯一预计会出现负增长的G7成员国。

彭博社分析称,几十年来,德国一直是欧洲的经济引擎,带领该地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危机。但现在,这个引擎正在失灵。德国经济正面临陷入长期缓慢衰退的风险,这将给整个欧洲大陆带来危险。

△彭博社报道截图

标普全球公司近日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受工业生产下降的严重打击,欧元区6月经济活动明显放缓,采购经理指数(PMI)从上月的52.8降至50.3,低于此前预期的52.5,达五个月来最低点。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网站报道截图

美国智库"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日前以《不友好的朋友》为题发布报告直言,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让美国成为新投资的首选地,从而促进由技术投资驱动的生产率增长,形成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比较优势。

而"这将使欧盟特定行业遭受不可忽视的损失"。

△美国智库"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发布报告截图

把"别人之危"变成"自己之机"

《通胀削减法案》等立法的出台,与新冠疫情和乌克兰危机造成的供给收缩,以及由此加剧的美国自身高通胀密切相关。

而美国政府明白,仅靠美联储加息只能抑制需求,唯有通过产业补贴等单边手段重新完善美国本土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才有可能在抑制通胀的同时增加产出。

当然,代价必须由包括美国盟友在内的其他国家承担。

△《华尔街日报》:美国经济成了欧洲能源危机的大赢家

为了一己之私大肆扭曲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把"别人之危"变成"自己之机",并非始自本届美国政府。

早在上世纪30年代,美国就出台过《购买美国产品法》,要求联邦政府在新建基础设施或购买商品时优先购买本国商品。

特朗普政府更是不断高叫"让制造业回流美国",但结果却并不如想象般漂亮。

数据显示,随着特朗普政府从2018年开始推动贸易战升级,美国出口增速放缓,贸易逆差逐年扩大。2020年新冠疫情的暴发更让美国经济因为政府的抗疫不力而糟糕到了史上少有的程度,同时给美国留下了堆积如山的债务。

△路透社报道截图

即便如此,美国政客仍未看到问题的要害,继续执迷不悟地大搞"美国优先"的保护主义。

拜登2021年1月上台后,就迅速签署了"买美国货"行政令,在已有条款的基础上订立了更加严格的规则,以便美国产品优先获得联邦政府采购,从而刺激国内制造业。

△《纽约时报》:当地时间2021年1月25日,拜登签署行政命令支持购买美国产品。

去年3月,拜登政府又升级"买美国货"行政令,进一步扩大了政府采购产品中"美国制造"的比例。

这之后不久,《通胀削减法案》等保护主义立法便先后出台,让包括盟友在内的全世界怨声载道。

美国政府此前发布的《通胀削减法案》实施细则列出了可获补贴的电动车名单,结果,在美销量靠前的韩系车"全军覆没"。德国和日本的电动车品牌也未被列入名单。补贴的获益者均为美国本土汽车厂商。

△韩国《中央日报》报道截图

更让韩国无奈的是,为"支持"拜登的政策,韩国的电池和芯片制造商在美投资了数十亿美元,可这一投资行为却让韩国反噬了自身。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上月发布的数据显示,韩国5月出口连续第八个月出现萎缩,单一品类中出口额最大的芯片表现尤其乏力,继续拖累整体出口。

由此,韩国政府打算下调本国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以反映该国半导体行业的疲软表现。

△彭博社报道截图

看来,靠着驾轻就熟的保护主义手段肆意扭曲全球"双链",是美国不变的信仰和选择。

正如《日经亚洲评论》所说,当拜登批评前一届政府执行"买美国货"不力时,他的语气与特朗普当初鼓吹"美国优先"时如出一辙。

△《日经亚洲评论》网站报道截图

素材来源丨环球资讯广播《环球深观察》

策划丨王坚

记者丨李鹏

编辑丨杨楠

签审丨王坚

监制丨关娟娟

标签:

相关阅读